哥本哈根会议后得到什么成果?

2024-05-20 07:10

1. 哥本哈根会议后得到什么成果?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江国成)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代表团谈判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6日说,哥本哈根会议取得两大重要成果,是一次成功的会议:这次会议坚持了相关国际公约、议定书和路线图,明确了下一步继续谈判的方向;在发达国家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行动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在长期目标、资金和行动透明度问题上达成重要共识。 解振华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哥本哈根会议是一次举世瞩目的盛会,194个国家派代表参会,119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仅从这一点看,哥本哈根会议就是成功的。具体而言,我认为哥本哈根会议取得了两方面的重要成果”。他说,会议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明确了下一步继续谈判的方向。这些公约和议定书缔约方会议分别通过了两个工作组继续按巴厘路线图授权完成谈判的决定,明确了下一步谈判的原则和方向,维护了巴厘路线图“双轨”谈判机制。《公约》和《议定书》两个工作组谈判均取得了进展,特别是两个工作组主席分别提出了主席案文,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明确了双轨谈判架构,反映了谈判已经取得的进展,为最终按巴厘路线图达成成果奠定了基础。在谈到这次会议取得的另一大成果时,解振华说,这次会议形成了“哥本哈根协议”,体现了各方的积极政治意愿。尽管哥本哈根协议没有在所有缔约方中达成一致,但在发达国家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行动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在长期目标、资金和行动透明度问题上达成重要共识。他说,国际社会下一步应尽快确定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第二承诺期的大幅量化减排指标,明确非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与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的减排努力在幅度、性质和遵约机制上的可比性,尽快落实发达国家缔约方短期出资和长期资金承诺,建立有效的技术转让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增强磋商过程的公开和透明性,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参与。他重申: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同国际社会一道,在哥本哈根会议成果的基础上,为在墨西哥会议完成巴厘路线图谈判做出不懈努力。解振华: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义务导致许多关键问题谈判进展甚微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江国成)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代表团谈判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6日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原因是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他们在有关国际公约和议定书的义务。解振华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技术等关键问题不断提出建议,但发达国家采取拖延战术,一直未给予正面回应,导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他说,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上,发达国家不仅想方设法逃避到2020年的中期量化减排义务,还试图通过将矛头指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来转嫁减排义务,转移谈判焦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理应承担其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度量化减排。但现实是,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几十年后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持续增长,人均排放量仍然很高,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也与科学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有相当大的距离”。他说,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提出很高的减排要求,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

哥本哈根会议后得到什么成果?

2. 哥本哈根会议开得成功与否?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

成功与否,就各有各的说辞结果:《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但是,《哥本哈根协议》不具法律约束力。可以说,这只是一则具有道德约束力的条文。以上就是其成功和失败之处,这个协议只是国家领导人间的共识,如果国家领导人坚决执行协议,并和周边国家互相监督、共同就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磋商和解决,无疑是好的。我们普通老百姓也迟早会收到实际的好处,比如说我们生活周边的一些重污染区、温室气体排放地会受到集中、有效治理,我们的生活条件会大为改善;但是不具法律约束力的缺陷其导致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某些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不惜破坏条文规定,破坏后虽然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却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打击惩罚这些国家,这种现象会伤害许多发展中国家减排、少排温室气体、综合整治环境的积极性,现在有一个事实是发达国家发展造成的污染却让发展中国家背着“谋害地球”的黑锅,那些发达国家很不愿意为发展中国家治理其国内污染提供援助,就更不会大力整治自身发展带来的环境负担,长此以往,既成的条令就会渐渐丧失约束力。这样一来,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还要饱受环境恶化带来的痛苦。新能源当然也是考虑的对象,如果我们能研发出一种没有温室气体、污染气体排出的能源,并在协议框架的基础之上在全世界推广新能源,那势必造福全人类。氢能源就是一种不错的清洁能源,其燃烧生成水,还有太阳能、核能等等,新能源的研发和普及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通力合作,这种合作是必须的、不能回避的,因此,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文事关重大。但是目前来看,新能源的前途堪忧。

3. 为什么哥本哈根会议失败了?

就一句话!人类的私心、私欲、私利!注定使人类根本无法团结!也许只有到了“2012”或“后天”,大家挤在诺亚方舟逃难时,人们才会因为共同的相互需要而暂时拥抱在一起! 其实,所谓“有限共识”只是一块遮羞布!可以说,此次大会是以失败而告终!     欧洲发达国家炮制的方案草案,被“枪毙”掉了!因为分歧巨大而胎死腹中!     美国与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达成的协议草案——《哥本哈根协议》,未获通过!大会最终未能签署这项协议!仅仅是被“记录”!就是大会最终决定把该协议的支持方及反对方系数记录在案!作为今后全球气候谈判的一个基础和起点。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的会议成果!     对此,各方评价褒贬不一     美国总统奥巴马说:在令人疲惫的会议期间,一项“有意义”的协议已经达成,然而他承认协议不够有力!     德国和英国的领导则心情沮丧而复杂!但在无奈之下,也表示对折中结果的支持!“对欧盟来说,该协议不够有力,但已经完成了一个步骤,本来希望完成更多的步骤!现在有了一个开始,需要尽快做的是有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结果!      俄罗斯梅总统的顾问则猛烈抨击了联合国气候大会的组织者,称这次会议是“最不成功的最高级别会议”。     由发展中国家构成的77国集团的发言人—苏丹谈判代表说,“今天的事件(指哥本哈根协议)实际上代表了气候变化谈判有史以来最糟糕的情形!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则在会议主席最终落下议事槌后,承认,哥本哈根协议没有取得全球共识!会议形成的最终的决议是——“与会各方注意到了《哥本哈根协议》!协议未签署,但却被记录!。结果尽管不能让人完全满意,但却是不可缺少的开始!"     一些国际环保组织和环保人士则毫无遮掩的谴责会议结果是一场难堪的失败!因为会议的预定目标没有实现!——会议没有达成有具体量化的减排指标的协议!

为什么哥本哈根会议失败了?

4. 哥本哈根会议,最后各国签订了什么?多少国家参加?

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提出了到2010 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个人认为哥本哈根会议是有史以来最失败的会议、先不说该会议基本由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操纵着、、最后达成的协议却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一下是该会议主要国家做出的承诺: 美国 :减排4%目标亦难以承诺。奥巴马上任之初曾希望借助自己的超高人气,推动美国在哥本哈根会议前通过一项气候法案,尽管美国的承诺仅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温室气体4%左右,与发展中国家期望的仍有巨大差距。  欧盟 :承诺于2050年减排95%。欧洲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试图重新确立自己的国际领导地位,指出如果哥本哈根峰会能够达成气候变化协议,欧洲将在2050年前削减高达95%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前减少30%。   印度 :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3日宣布,印度将在2020年前将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0%~25%。  英国 :2009年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28日发表《西班牙港气候变化共识:英联邦气候变化宣言》,强调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各方应该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发达国家应该对困难国家给予帮助,尤其是资金援助。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国会参议院2日却再度否决了澳工党政府提出的气候变迁法案,这使得澳总理陆克文将空手赴会。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的煤碳出口国,澳人均排放量超过美国。提议未来十年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较2000年减少5%到15%。 此次会议将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其中仅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就超过100人

5. 什么是哥本哈根会议?

2009年12月,在北纬56°的哥本哈根,举行了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这次大会被人们称为“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大会主要内容是关于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会上,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题。

什么是哥本哈根会议?

6. 哥本哈根会议为什么草草收尾

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上,全世界193个国家在原定会议闭幕日次日,即当地时间12月19日上午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Copenhagen Accord)》,并结束了此次会议。

按照原先计划,大会应通过2013年后适用的“具有法律约束力”协议,但直到大会最后阶段,世界各国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等主要问题仍产生严重分歧,最终勉强通过一项协议,同意“将全球温度上升与工业化前相比控制在2摄氏度”。可以说是悬崖勒马。

但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产生分歧,与其说各国就协议达成一致,不如说是“暴露出意见分歧”。从《哥本哈根协议》封面就可见一斑。正常情况下《哥本哈根协议》应得到认可,但193个国家以“留意(takes note of)该协议”的表述予以通过,其效力和信任度自然被削弱。

协议共3页,包含12项,可概括为6点。首先明确规定“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比工业化时代上升2摄氏度以内”,但却没有提到旨在实现该目标的温室气体总量以及各国的减排目标等核心内容。

哥本哈根大会未能就2013年后的新的气候变化协议机制达成协议,但短期内韩国政府不会有太大的负担。因为韩国政府在出席该会议之前制定的“维持发展中国家地位”的最大谈判目标已“自动实现”。

因此,到明年末第16次缔约方会议之前,上月17日确定的韩国国家目标——“2020年将温室气体比2005年减少30%”,不会受到任何国际义务限制,可以按照自己制定的日程和方式自发推进。

但“资金分担”是新的变数。可能需要承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资金的一部分,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实际上此次通过的《哥本哈根协议》文件明确规定2010年至2012年需要提供的300亿美元,要由发达国家承担,但2013年至2020年每年要提供的1000亿美元资金,则要通过“各种渠道(a variety of sources)”进行筹集,因此有分析认为发达国家很可能会要求韩国分担资金。

韩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还获得了意外的成果。韩国以国家目标提前公开了联合国向发展中国家要求的温室气体最大减排目标,因此受到了“引领了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努力”的评价。这说明在围绕气候变化进行的讨论中,韩国并没有被抛在边缘。

7. 哥本哈根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题是什么?

主题:达成一项新协议,将温室气体减排工作衔接上《京都议定书》,全球用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哥本哈根会议是指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会议,会议将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将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联合国气候会议一年召开一次,其前身为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地球峰会的目的是协调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国际行动。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哥本哈根会议的目标是在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方面取得积极成果,重点是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做出明确、具体的安排,一是要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应当承担的大幅度量化减排指标,确保未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承担可相与比较的减排承诺;二是作出有效的机制安排,以确保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三是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情况下,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根据本国国情采取适当的适应和减缓行动。  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一两代人面临的最严峻、深远的挑战之一。科学家预测,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范围将在1.1~6.4度之间。更加令人震惊的是,从最新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速度来看,地球气候已经开始朝着6~7℃严酷升温发展,大大超出2℃的地球生态警戒线,几乎宣告了生态系统的死刑,世界处在毁灭性的气候混乱状态边缘。  过去一百多年来的工业文明,使得人类拥有影响气候、人为加速地球升温的破坏力。要阻止最可怕的暖化灾难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唯一的途径是全人类携手采取最坚决的行动。  人类的底线是要把全球升温控制在2℃甚至更低,一旦超过2℃全球变暖就会无法控制的继续,那时候即使人类想采取补救措施也没有机会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上升的趋势必须在2015年前得到扭转,这意味着从现在起留给我们拯救地球的时间只有6年!  与此同时,最可能受到风暴、热浪、洪水和作物歉收等灾害的贫困国家和地区应当尽快得到支援。别的地区则需要在气候灾难到来前未雨绸缪。要实现这些事关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迫任务,需要有一个所有国家认可和参与的国际协议来划分责任,促进合作,这是人类携手对抗变暖的至关重要的平台。  达成一个公平、及时、有效、科学、着眼长远的保护地球气候法律协议,这就是联合国气候谈判的使命。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生效,是历史上第一个给成员国分配了强制性减排指标的国际法律文件。在这份文件中,发达国家承诺到2012平均在1990水平上减少5%。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结束,但对抗变暖的努力需要继续贯彻并大大加强,因此关于2012年后的减排指标谈判要求尽快得出结果。在2007年底的印尼巴厘岛气候大会上,各国同意启动一个为期两年的谈判计划,旨在到2009年底的丹麦哥本哈根大会上达成这个新的气候协议。

哥本哈根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题是什么?

8. 关于哥本哈根会议的内容

全球变暖与城市“热岛” 
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与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纬度地区将会因气候变暖使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高纬度地区则会因变暖而增加降水,温带作物将可以在此安家。但就全球来看,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得到好处的仅是局部某些地区。 
城市的气温比近郊要高得多,犹如一座温暖的岛屿。我国最大的城市“热岛”北京,比郊区温度高出9.6度,上海与郊区的最大温差也达6.8度。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在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还有一个原因是城市中由混凝土、石料、砖瓦堆砌成的建筑群与柏油、水泥、陶瓷、石料等铺设的路面、人行道、广场,代替了原为植被、作物覆盖的自然地面。它们反射率小,热容量高,大量吸收太阳能。 
2、物种迅速灭绝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们乱伐森林、滥垦草原,以及环境污染,造成了野生 
动植物栖息地或生长地的丧失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再加上人们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世界上许多种野生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国际保护自然联盟1996年发表的濒危物种《红色警报名单》显示,世界现存4500种哺乳动物中,面临绝种的已占24%,而现存约9500种鸟类中,有12%即将灭绝。在已知的大约1万种木本植物中,濒临绝种的约占6%,其中1000种左右危在旦夕。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物种永远告别地球,据资料表明,目前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中国是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的国家,但是,中国生物的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被子植物中,濒危种有1000种,极危种28种;裸子植物濒危种63种,极危种14种,已有1种灭绝;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 
3、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上水污染日益严重,使许多本来可以 
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目前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已有20%的人口难以得到清洁水,50%的人口无法得到卫生用水。许多国家用水紧张,近年来美国、日本及东欧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甚至连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俄罗斯与加拿大,有些地区也受到缺水的威胁。非洲的一些国家连年干旱,缺水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有人预计,水危机将成为21世纪城市里“最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4、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环境问题不仅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的问题,目前已经发展成全球性的问题了。一个地区发生环境问题,影响的范围往往会大大超过该地区。例如,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河流全流域遭受影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废气、废水甚至固体废弃物都可以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有些环境问题甚至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例如,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更是威胁着全人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